近年来,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、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,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,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前不久,国务院还发布了《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“双创”升级版的意见》。
昨天,一场关于双创的研讨会在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召开——“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”研讨会,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、上海杨浦区和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联合主办。
研讨会旨在通过双创示范基地之间建立协同机制、推动融合协同共享发展为核心,围绕长三角地区双创联动机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。
来自长三角地区示范基地、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示范基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、政府官员、企业界代表出席。
会上,余杭区政协副主席、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喜凯介绍了未来科技城双创工作。杭州未来科技城(海创园)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,是浙江省的高端人才集聚区、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。2016年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(浙江省唯一),并被列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重点打造的核心区、示范区、引领区,是余杭区的数字经济先行地、创新驱动策源地、产城融合样板地。
截至目前,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2972名,注册企业数达1.3万余家,累计引进金融机构1384家,管理资本2939亿元。
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铭慎从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、研究重点、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研究方案。据悉,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开展,接下来将重点针对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的需求及痛点、堵点问题,初步形成四个专题报告的框架,并计划于明年2月底前形成课题终期成果。
今年4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会同长三角地区25家双创示范基地成立了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。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企业与创业研究室主任刘国艳说:“双创示范基地有三类,区域性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,每一类示范基地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,因此在联盟内的分工任务都不同。”
区域类:地要进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共同优化科技创新、创业孵化、投融资、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政策环境。
高校科研院所类:要开放科研设施和资源,完善人才协同培养和交流机制,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共享和转化。
企业类:要落实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,行业领军企业、大型互联网企业向联盟内各类双创主体开放技术、开发、营销、推广等资源,打造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、共同发展的新模式。
研讨会上,各示范基地代表提到,应鼓励成员以联盟的名义开展不定期的交流,如论坛、展览、沙龙等各类专题交流活动,鼓励人才、项目、资本的广泛流动和资源对接;并鼓励成员发挥自身优势资源,牵头设立创业服务、创业投资、人才交流、产业合作等专业领域的子联盟。
最后通过频繁的交流,建立各成员间日常工作联系网络,并充分依托“三省一市”设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,实时沟通长三角双创领域最新动态,及时实现各类工作互动、活动互访和实践交流。
以联盟为平台,协调推动各示范基地在科技成果促进转化、科技项目联合申报、科技人才联合培养、科技创新企业联合培育、创新创业生态营造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,拟探索建设一个跨地区、跨行业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。
将以联盟为依托,整合各示范基地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,运用市场化力量和大数据手段,编制“长三角双创生态地图”。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领导总结说到,“在这张地图上,不是由各地科技园区和众创空间组成的一个个点位,而是更突出地方在行业、共享资源等方面的特色,为各类双创主体提供宏观视角、微观展示、数据支持以及连接服务,让他们找到更匹配其自身发展的地方。”
以联盟为纽带,促进技术、人才、资本、项目的广泛流动和资源对接,鼓励设立创业服务、创业投资、人才交流、产业合作等专业领域子联盟,为双创生态中各主体提供支持。
研讨会后,当天下午,阿里巴巴阿里云互联网事业部库伟、浙大网新党委书记、副总裁吴晓农、浙江大学党委学工部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高峰等专家还围绕“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”课题进行了探讨。探讨从产业、区域的角度,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的联动机制如何建立。
库伟表示:长三角双创要上一个台阶,那么联动机制需要采取相对刚性的措施来落地。未来,互联网的发展,基于人的大数据很丰富,基于物的大数据更丰富。未来在整个长三角,如果从IOT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三个方面,形成政府牵头、企业参与、高校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效果会更好。
吴晓农说,浙大网新在双创的成果转化、孵化培育方面做了不少实践。而做“双创”这件事的人才,是不是能够真正的供应得上?目前,许多高校还没有能力快速有效的来培养这样的人才,如果有联动机制专门定出标准,相信能在一定时间内更快速地培养企业所急需的人才。
高峰在浙大从事创新创业教育,他表示,站在创新创业教育角度,长三角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立联动机制是有刚需需求的,作为高校,乐见长三角25个国家示范基地联动机制的建立。并表示希望不仅能拥抱长三角,更能拥抱全国。